政府計畫興建「社會住宅」,提供弱勢民眾居住,但如果政府的整體住宅政策,及為建商財團打造、炒作房價的心態不變,台灣「居」的問題,恐怕永遠無法解決,也將是弱勢族群、年輕人心中永遠的痛。
台灣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重,「住」的問題更是不少人的噩夢,因房價連年升高,許多人努力一輩子卻無法達成購屋理想;為解決此問題,政府計畫興建「社會住宅」,提供弱勢民眾居住,然而,在政府言之鑿鑿,看似重視民眾需求的同時,其實,有關政策推動方向後續討論,以及對於一般民眾住宅補貼和弱勢居住的真實需求,政府的許多構想卻還是距離民眾太過遙遠!
郝開支票 政府部門潑冷水針對社會住宅,台北市長候選人郝龍斌日前突發奇想,有意使用位於台北市仁愛路3 段的空軍司令總部基地蓋社會住宅,打造「小帝寶」,然而,對於郝龍斌的「天馬行空」,政府部門大潑冷水!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如果以空軍司令部地址蓋社會住宅,分配、租期、定價可能會有困難。他說,台北市政府和行政院還沒有討論過,北市府也還沒提案到行政院,一切尚未定案;所以對於外界不贊同的聲音政府也會聽取,一定會審慎考慮。
內政部長江宜樺也表示,尚未收到正式公文,他「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吳敦義補充,政府主張興建合宜住宅,社會住宅主要針對銀髮族、年輕將成家的族群,至於地點、坪數和樣式等,都還要審慎評估。
內政部10 月19 日召開內部會議,江宜樺透露,國防部與財政部已先提供蓋社會住宅可能地點的可能清單,但「小帝寶確定不在這裡面」;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也認為,帝寶旁不宜蓋社會住宅。10 月21 日內政部向吳揆報告社會住宅規劃方向,國防部提供15 筆土地,財政部提供37 筆大台北地區土地供選擇,社會住宅希望融入社會(social mix),避免標籤化。內政部營建署長葉世文轉述,未來可能會興建一部分社會住宅,另一部分若青年安心成家方案與整合住宅補貼方案獲支持,也可同時擴大辦理,或在社會住宅興建完成前,由兩項方案先行。
葉世文表示,下一階段從需求面著手,徵詢需要社會住宅人士的意願,了解他們希望的房屋格式、大小、地點與價格等,如是否能接受離捷運站2 到3 個公車站距離等,並調查社會住宅需求量有多大,才較容易選擇土地區位、社會住宅格式及各方面條件。
吳揆10 月31 日下午率江宜樺、財政部長李述德、國防部長高華柱、葉世文等相關官員向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簡報「社會住宅實施方案初步構想」,台北縣長周錫瑋、台北市副市長林建元等人也與會。江宜樺晚間召開記者會表示, 2 周內將從大台北挑選3 至4 處土地,興建1,000 餘戶社會住宅;首波年底前著手辦理,明年會再陸續推出,希望形成長期的住宅政策。對於政府極速拍板定案,民進黨中央質疑,馬政府為五都選舉不擇手段,選前急推恐有政策買票之嫌;民進黨立院黨團則批評,社會住宅應有完整計畫,但馬政府卻挑在距年底五都投票前倉促提出,明顯選舉考量,內政部應立即將社會住宅效益評估與配套計畫送立院審議。
幾經波折,內政部於11 月15 日公布首批社會住宅選址地點,分別為台北市萬華青年段、松山寶清段、台北縣三重大同南段、三重同安厝段、中和秀峰段等5 處基地,面積共3 萬316 平方公尺,預估可興建1661 戶,將規劃8 坪、16 坪、24 坪等不同坪數,希望於明年12 月底前動工,戶數少的1 年內完工;將優先開放社會經濟弱勢租用,同時會依身分和情況限制居住時間。
社會住宅 台總量比率偏低
持平而論,基於居住權為基本人權的理念,在房價日益升高,所得節節降低情況下,政府有必要將部分住宅「去商品化」;提供「社會住宅」讓最弱勢的國民有安心的居住環境確實是勢在必行。
為推動社會住宅,今年8 月26 日社會團體聯合發起並成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聯盟指出,世界各先進國家公有社會住宅占住宅總量比率如下:荷蘭34%、英國20%、丹麥19%、芬蘭18%、瑞典18%、德國16%、歐盟平均14%、美國6.2%、日本6.06%、香港29%、新加坡8.7%,反觀台灣卻僅有0.08%,「甚為可恥」;聯盟認為,政府應落實社會住宅政策制度化,盡速推動中央《住宅法》與地方《住宅自治條例》之立法。
由於現在「居」確實不易,才讓社會住宅話題持續延燒,只是,倘若政府藉此忽視最嚴重、待解決的高房價問題,且誤以為社會住宅的興建就是解決高房價問題靈藥,那就有點本末倒置;因為,社會住宅確實有興建必要,但其餘的租屋補貼配套、抑制房價繼續飆高等「治本」措施,政府也不能視而不見。
房價飆升 痛苦指數也高升
其實,2009 年9 月吳敦義接任行政院長時,即喊出「庶民經濟」口號,並大張旗鼓請研考會網路調查「十大民怨」,當時調查結果顯示「都會地區房價過高」,為十大民怨之首。根據內政部委託研究的「住宅動向需求98 年下半年報告」指出,認為近半年房價非常不合理或不合理之比率,合計86%,房價較高的台北市、縣比率更高達93%。
針對高房價問題,行政院會在今年4 月15 日通過「健全房屋市場方案」並提出多項措施。只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此一方案,居然是經建會在3 月16 日向遠雄、宏泰、皇苑、鄉林、冠德、新業等6 大建商「請益」而來;當時無殼蝸牛聯盟批評這個方案是「立場偏頗、邏輯矛盾、內容空洞」。
健全房屋市場方案中,經建會列為「立即可執行」的重要措施包括:首先,提高供給;宣布擬在機場捷運A7 站周邊、淡海新市鎮、板橋浮洲、新店等地興建平價住宅。再者,住宅補貼;辦理「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及「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補貼購屋及租屋者,並自99 年度起,將青年安心成家方案購宅補貼戶數由10,000 戶倍增為20,000 戶。
另外,健全不動產交易機制。提出包括研訂各種不動產交易契約書範本;實施新制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將主、附屬建物及共有部分面積分別表列、分開計價;預售屋買賣價金保障機制;不動產交易資訊透明化等方案。
只是,在該方案實施後,房價卻仍持續上揚,住展雜誌統計去年6 月台北市「購屋痛苦指數」為23.5,然而,今年7 月台北市「購屋痛苦指數」卻升高到27.7,也就是一般家庭要在台北市購買35 坪的房屋,必須27.7 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顯見吳內閣的健全房市方案措施,不僅未能有效抑制上漲的房價,反而加速民眾購屋痛苦指數的上升。
合宜住宅 預算書隻字未提
檢視健全房屋市場方案,吳內閣雖說要以「平價住宅」(後更名為「合宜住宅」)提高住宅供給,將在數年內推出高達25,800戶的「平價合宜住宅」,但100 年度預算中卻只看見「新市鎮開發基金」編列林口新市鎮「機場捷運沿線土地開發A7 站區開發案」,年度預算經費為186 億3,357 萬元,全為土地、地上物徵收補償、拆遷費用及行政作業費,對於「平價合宜住宅」規劃及預算配置卻隻字未提;至於其他平價住宅規劃如淡海新市鎮、板橋浮洲、新店等,預算書更是遍尋不著。
根據規劃,政府擬在桃園縣龜山鄉,林口新市鎮機場捷運A7 站周邊興建4,000戶平價住宅,規劃興建含公設30 至50 坪,每坪15 萬元之平價住宅。但據內政部營建署《住宅資訊統計季報》資料顯示,台北縣、桃園縣為「住宅超額供給區」,分別超額78,742 戶與59,032 戶。
當地不動產業界更指出林口地區餘屋過剩,當地房價每坪僅12 萬元左右。政府的「平價住宅」每坪要價15 萬,民進黨立院黨團質疑,是否在幫建商餘屋拉抬身價,甚至協助出清餘屋?況且,每戶30 至50 坪、每坪15 萬的「平價住宅」,總價達450 至750 萬,以貸款7 成計算,須自備135 至225 萬才買得起,恐怕不是弱勢民眾所能負擔。
財團介入 平價住宅戶縮水
另一方面,內政部原規劃A7 站周邊以住宅區、商業區為主,產業專用區分散在四周,但據媒體報導今年3 月間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與吳敦義會面後,政策大轉彎。
4 月內政部將A7 站周邊土地規劃改以「單一廠商的產業專用區」為主,平價住宅反淪為附屬,且因住宅區化整為零,受限於山坡地地形,平價住宅由4,000 戶縮水為2,000 戶。
而產業專區則限定投標廠商為單一工業興辦人,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98 年度營收須達2,000 億元,符合條件的只有鴻海與廣達兩大集團。民進黨團說,A7 站的平價住宅,似乎變調為馬政府替特定企業量身打造的產業園區,還代財團運用公權力以區段徵收方式低價取得廠房,「平價住宅」的精華地,已然成了特定企業的私產。
除了「平價住宅」政策其實不平價外,政府住宅補貼預算也是嚴重失衡,檢視100 年度住宅補貼預算,共計編列267 億9,478 萬8 千元,續辦中的「住宅補貼政策」有「眷村改建」、「青年安心成家」及「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其中被大法官解釋認定為「有違反國家資源實質平等分配及資源有效利用原則之嫌」的「眷村改建」共編列163 億2,230 萬7 千元,占國家整體住宅補貼比率6 成以上;相形之下,補助中低所得及弱勢者的「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僅編列11億9,942 萬5 千元, 僅占整體比率4.48%。
變相炒作 背離公平與正義
另外,在住宅購屋利息補貼方面,也呈現資源分配上的扭曲,形成「富者補貼多、弱勢補貼少」;有關為中低收入者提供購屋房貸利息補貼的「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補貼貸款額度僅有220 萬,政府固定補貼利率為0.658%,1 年辦理1 萬戶,預算編列1 億4,419 萬5 千元。
反觀行政院在97 年與98 年兩次核定,振興經濟救房市、救建商的「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新台幣4,000 億元優惠購屋專案貸款」中,未設任何排富條件,補貼貸款額度為300~350 萬,補貼利率則是0.7%,補貼戶數高達12 萬戶,預算為25 億9,017 萬元,是中低收入弱勢戶購屋貸款利息補助預算的18 倍。
民進黨團認為,在房價已高情況下,政府竟然放較多的資源讓財力較佳者到市場上跟中低收入民眾搶買房子,可享政府較高利率補貼、付出較低房貸利息,根本是變相鼓勵炒作,助長房價進一步飆漲,不利弱勢購屋,嚴重背離公平與正義原則。
當個「有殼族」,是年輕人的夢想,但相對於現今超高房價,民眾實質薪資負成長,是13 年來的次低水準;社會新鮮人在馬政府連續以不當政策壓低起薪情形下,月收入僅17,280 元到22,000 元,甚或要背負數十萬的就學貸款,恐只能當個月光族,遑論存到100~200 萬的購屋頭期款。此外,馬政府執政後創下歷史新高的10萬8 千戶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低收入戶,不僅買不起房子,可能連租屋都有困難。
方向錯誤 振興經濟救房市
自96 年實施「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以來,每年「租金補貼」預算執行達成率都在9 成以上,而「購屋貸款利息補貼」的達成率則偏低,營建署統計,97 年購屋補貼核准戶數還有6,509 戶,到了98 年購屋補貼核准戶數驟降至1,351 戶,弱勢者購屋大量減少。顯見在經濟惡化、貧富差距擴大環境下,中低收入及弱勢民眾,由於房價高、所得低,同時更必須面臨工作隨時不保、放無薪假的困境,根本無力購屋,只能租房子住,所以「租金補貼」實施以來供不應求。
但對於中低收入與弱勢者的租金補貼,馬政府執政以來,98 年開始都是維持2 萬4 千戶,吳內閣所提健全房市方案,也只增加99 年度起青年安心成家方案購屋貸款補貼的戶數,未能正視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勢國民最需要的租金補貼,沒有確實將弱勢民眾切身需求反映在100 年度預算編列與資源配置上,也就是說,政府在住宅政策上,方向錯誤,仍偏重「振興經濟、救房市」。
現在因五都選舉讓社會住宅問題得以浮上檯面,但其實背後隱藏的是更龐大的居住問題,高房價、低所得,縱使社會住宅因選舉壓力最後得以催生,但僅能「治標」;倘若政府的整體住宅政策不改,為建商財團打造、炒作房價的心態不變,台灣「居」的問題,恐怕永遠無法解決,也將是弱勢族群、年輕人心中永遠的痛。
【焦點探索/李鴻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